澳洲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主要为欧洲移民及后裔,所以蔬菜的品种也主要是欧洲类型的。和中国不同的是,澳洲所有蔬菜都是包装好的按袋卖,如几棵西芹、几根黄瓜、几根葱、几根大蒜等包装成一小袋,这样买家就不能乱翻乱拣了,保证了菜的新鲜。由于都是净菜包装不带泥土和黄叶等,减少了家庭的生活垃圾。
生产:
蔬菜有露地生产的,也有大棚、连栋大棚生产的,没有温室生产的。可能是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温度比较温和的缘故。由于农场的土地都比较多,露地只用来在夏秋季生产,大棚只用来在冬春季生产,土地可以充分的轮耕,减少了土壤的连作障碍。蔬菜浇灌只能使用河水和雨水,不允许使用地下水。所以农场一般都靠近河流或在农场的低洼处修个蓄水池用于收集雨水。
农场规模一般都比较大,种植品种比较专一,技术水平和标准都较高。农场规模一般都比较大,种植品种比较专一,技术水平和标准都较高。
澳洲有全国蔬菜协会,还有土豆、洋葱等分会。每年的种植面积和上市量都是商定好的,分配到各个农场种植,不能无故增加或减少面积,进口蔬菜的品种和数量也是有一定的配额的。这样就保证了上市的数量和品种的可控性,确保了价格的稳定性,保证了农场主的合理利益和消费者的承担能力。农场的产品和超市都有稳固的合同关系,确保生产和销售的衔接性,并且从农场的冷库、冷藏车到超市的冷柜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冷链,保证了蔬菜的一定货架期。也有中心批发市场,主要是用于进口蔬菜、水果的批发和分配。
启示:
在中国,我们没有强有力的全国统一的蔬菜行业协会来制定蔬菜生产的规模和品种。生产者的种植品种和规模是跟着市场价格走的,当年价格高了,下一年就多种,多种了下一年就价格下降,再下一年少种,再价格高,是“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事情时有发生,造成很多浪费。其次是专业化水平低,生产者种植的品种根据市场行情不停地换,结果往往是赶不上市场的变化快,标准也不高。
澳洲、日本、美国等国的蔬菜行业协会很有组织能力,每年制定一定的种植规模和品种分配,参加协会的成员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则,不能随意地增加品种和面积,要想增加规模和品种必需有其他成员退出空缺才行。根据市场容量来制定每年蔬菜的品种数量和种植规模,分配到各个成员单位执行。但目前的问题是中国生产单位都太小,太分散,组织纪律性差,没有经济的杠杆作用,难以组织起来共同实施。也许等到若干年后,规模经营都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能来实现这样的模式。
目前中国的农业部门正面临着多种阻碍,包括农业所有制结构、城市化、土壤质量和环境修复等。中国政府已意识到种种障碍,并将农业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十二五计划。食品的安全问题和无法自给自足的现状,是澳中关系发挥重要作用的最佳时机。
澳洲凭借出色的品质和成熟的监管系统,将是中国商业、投资和当地政府理想的农业合作伙伴。如果中国的投资商投资食品生产(如基础设施、技术、研究和处理能力),将能使澳洲农户和粮食种植者以过去一半的成本生产出过去两倍甚至三倍的产量。剩余产品则可出口销售给亚洲新兴消费者。这样的双赢投资生产模式不仅能让澳洲农户专注于他们最擅长的农业劳作以及利用新的资本升级食品生产模式,同时,中国投资商也将受益于澳洲——中国最大的矿业和资源海外投资目的国—生产的可靠、可持续的高品质农产品。